高阳台·将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归吴下置酒话别离怀惘惘
郭麐〔清代〕
暗水通潮,痴云阁雨,微阴不散清城。留得枯荷,奈他先作离声。清歌欲遏行云住,露春纤、并坐盈笙。莫多情,第一难忘,席上轻盈。
天涯我是飘零惯,任飞花无定,相送人行。见说兰舟,明朝也泊长亭。门前记取垂杨树,只藏他、三两秋莺。一程程,愁水愁风,不要人听。
注释
魏塘:地名,今属浙江嘉兴。
吴下:今江苏苏州。
阁:通“搁”,撂下。
“留得”二句:
李商隐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诗:“留得枯荷听雨声。”
“清歌”句:古有秦人秦青善歌,其歌声“声振林木,响遏行云”(见《
列子·汤问》)。
春纤:纤白如葱的手指。
飞花:此指杨花。
赏析
这是一首送别词,此词不同于其他送别之作的地方是:男女主人公均将离开他们一起生活过的地方。词开笔先渲染送别时的景色,接着叙写别筵上侑歌行酒,貌似欢乐,其实笼罩着浓浓的离愁。过片自我宽慰,谓“我已习惯于飘零,人生离合已不在话下”。然而一旦想起佳人明朝也将离去,便一时悲不自胜。只觉愁水愁风,更增凄恻耳。
简析
此词上阙先以“暗水”、“痴云”和“微阴”开篇,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。接以“枯荷”为喻,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伤感,再说试图用歌声留住行云、用纤细的手指共同调笙,以此来抵抗离别的到来,而后告诫自己不要过于多情;下阕以“飘零”自喻,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习以为常和对未来的不确定,又以兰舟加深了离别氛围,最后以门前垂杨和秋莺为喻,表达了对离人的不舍和思念。整首词离情深沉而真挚,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,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郭麐
郭麐(lín )(1767~1831)字祥伯,号频伽,因右眉全白,又号白眉生、郭白眉 ,一号邃庵居士、苎萝长者。江苏吴江人。著作主要有《灵芬馆诗集》(《初集》四卷,《二集》十卷,《三集》四卷,《四集》十二卷,《续集》八卷,《杂著》二卷,《杂著续编》四卷)、《江行日记》一卷、《唐文粹补遗》二十六卷,以及《蘅梦词》、《浮眉楼词》、《忏余绮语》各二卷等。 1篇诗文 8条名句
神童庄有恭
《清稗类钞》〔清代〕
粤中庄尚书有恭,幼有神童之誉。家邻镇粤将军署,时为放风筝之戏,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,庄直入索取。诸役以其幼而忽之,未及阻其前进。将军方与客弈,见其神格非凡,遽诘之曰:“童子何来?”庄以实对。将军曰:“汝曾读书否?曾属对否?”庄曰:“对,小事耳,何难之有!”将军曰:“能对几字?”庄曰:“一字能之,一百字亦能之。”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,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:“旧画一堂,龙不吟,虎不啸,花不闻香鸟不叫,见此小子可笑可笑。”庄曰:“即此间一局棋,便可对矣。”应声云:“残棋半局,车无轮,马无鞍,炮无烟火卒无粮,喝声将军提防提防。”
红桥游记
王士祯〔清代〕
出镇淮门,循小秦淮折而北,陂岸起伏多态,竹木蓊郁,清流映带。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,溪塘幽窃而明瑟,颇尽四时之美。拿小艇,循河西北行,林木尽处,有桥宛然,如垂虹下饮于涧;又如丽人靓妆袨服,流照明镜中,所谓红桥也。
游人登平山堂,率至法海寺,舍舟而陆径,必出红桥下。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。六七月间,菡萏作花,香闻数里,青帘白舫,络绎如织,良谓胜游矣。予数往来北郭,必过红桥,顾而乐之。
登桥四望,忽复徘徊感叹。当哀乐之交乘于中,往往不能自喻其故。王谢冶城之语,景晏牛山之悲,今之视昔,亦有怨耶!壬寅季夏之望,与箨庵、茶村、伯玑诸子,倚歌而和之。箨庵继成一章,予以属和。
嗟乎!丝竹陶写,何必中年;山水清音,自成佳话,予与诸子聚散不恒,良会未易遘,而红桥之名,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,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,未可知者。
回前诗
曹雪芹〔清代〕
浮生着甚苦奔忙,盛席华筵终散场。
悲喜千般同幻渺,古今一梦尽荒唐。
漫言红袖啼痕重,更有情痴抱恨长。
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